金箔工藝
用厚重的黃金要制成薄如蟬翼、柔軟如綢色澤艷麗的金箔,也就是說1克的黃金把它打制成金箔,可使其覆蓋約0.5m²面積。在沿襲傳統的金箔工藝制作方法,并經長期反復探索改進工藝方法,當今制作金箔傳統工藝主要有:黃金原料的配比、熔化金條、壓條打坯、葉、開紙烘干、裝沾捻子、打金開子、裝金開、炕火(烘干)、打細(箔)、出柜、切金箔。
原料黃金根據產品品種、成色,以特定要求,進行配比,就是在純金原料中加入微量的銀和銅元素,使其符合應有的含金量。在此道工序中,加入適量的銅元素,完全是制作工藝的要求。
將配比好的黃金及銀、銅等微量元素,通過熔化工藝對黃金進行熔化,使摻入的銅、銀元素與黃金充分均勻熔化,后將金水倒入模槽冷卻倒出使其成金條。
將金條通過壓條機碾壓成較薄的金片后,裁剪并將其壓延錘打成相應大小的金葉子,后進行金葉子淬火處理,為下道工序所用。
將金葉子用竹制小刀條裁割成小金葉子(一般將大金葉子裁成16張或9張小葉子),這小金葉子或稱捻子。將金捻子由人工用手指尖(一般用中指或食指)沾著置入已烘干的開紙(約10.5厘米見方的烏金紙),每置入一金捻子再蓋上一張烏金紙,一般每作開紙,應置入(1920-2048)片金捻子。該工序要求將金捻子置于烏金紙的正中心。
將裝有金捻子的烏金紙(開紙)經外打包后由人工放置打箔機中進行捶打。在捶打過程中反復進退旋轉,使得金捻子不斷延展,終于可見金捻子延展至開紙邊緣,成開金箔(約為成品金箔厚度的2倍多)。
將打好的金開箔用小竹片或鵝毛趁軟吹口風挑起金開箔后小心翼翼地移置入家生紙內(約21厘米見方的烏金紙),要求將金開箔挑置于家生中心位置,一般家生紙張數量與金開紙數量相對應。
將裝好金開箔的家生均勻地攤置于干燥箱內。經過恒溫控制使其去潮干燥,為下道打細作準備。
打細:此過程是由機械錘打裝在烏金紙(21㎝見方)內的小金箔使其長大,沿襲傳統的人工錘打套路,整包烏金紙在石墩上反復旋轉移動,忽井忽孤邊路操作移動、旋轉。經過若干次的開、包冷卻,直至金箔達到要求的薄度。在此后再經二人在一個石墩上,呈上下對峙,各持8斤重錘,輪番錘打置于石墩上的烏金紙包,一推一護,配合默契,將烏金紙有規律地沿“套路”反復旋轉移動。當然如今這一舉動大多已由機械替代,最后這一手工錘打,也是傳統工藝的要求,目的是經過手工錘打后使金箔圓、潤、滑、松,是沿襲數百年來制作金箔的主要工藝,并可使金箔輕爽脫離烏金紙。此時的金箔看其表面似成雞皮皺用手指輕撥金箔撥至哪就皺折在哪,不反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箔,厚度均勻油潤亮澤。
經過打細后,實際上已實現了從金子到金箔的過程,接下來的工序就是將烏金紙內的金箔用鵝毛配以口風挑移入柔軟細紋的玉扣紙中準備進行切箔,就是出柜。
將出柜后的金箔配以口風輕挑至專用皮盤內,再以所要求規格的刀具切割成所需規格的金箔(金箔規格可依需求而定),夾或挑入專制的包裝襯紙內,這就是成品金箔。